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男子腰椎间盘突出动了两次手术,症状却越来越重!问题出在……
来源: 钱江晚报      时间:2023-08-31 17:57:14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陈瀛 记者 刘千

沈先生是江西人,今年还不到40岁,但这么年轻的他,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做了3次手术!


(相关资料图)

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怎么还成了“疑难杂症”?

5年前,沈先生因为工作久坐的原因出现了腰痛、左腿疼麻、活动困难等情况,在当地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后,被诊断为“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想着还年轻,不到万不得已不手术。但是没想到,理疗、锻炼,“十八般武艺”全套都用上了也不见好转!一个字“痛”!有时候痛起来走路都困难,上班也坐不住。

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沈先生终于同意做手术了。第一次做了一个“开窗”手术,就是在椎板上开了一个窗口。术后效果还是可以的,沈先生从行走坐立都困难恢复到了可以正常上班。但没想到的是,才过了大半年,腰痛腿痛的问题就又出现了,沈先生只能边工作边进行一些基础理疗。

2年前,因为实在是熬不住了,沈先生又找到了医生看病,再查核磁共振发现仍旧是“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

“怎么还是一模一样的问题,我不是前几年刚做了手术?”沈先生一看到自己的腰痛还是由老问题导致的,一下子就焦躁了起来。医生告诉他,这是疾病复发了,建议进行微创治疗。听闻是微创,沈先生想想这应该恢复得快,于是答应了立马进行手术。可惜事与愿违,术后一年多了,症状还是没有减轻。

“不是说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很多人都有吗?怎么到我身上就成疑难杂症了,开了两次刀还没治好!”沈先生对当地医院失去了信任,开始四处打听有没有别的好办法,但很多医生一听说已经二次手术了,直言效果不好,不建议进行第三次手术,容易造成更大的损伤。

就在愁眉不展的时候,沈先生打听到浙江省中山医院陈智能主任团队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很有经验,特别是疑难复杂椎间盘突出症,成功案例有不少。于是,沈先生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陈智能主任的门诊。

来源:视觉中国

“最后一次”手术

终于还了他一个好腰

陈主任团队仔细探讨了沈先生的病情,发现5年前的“开窗”手术和2年前的微创侧入路“孔镜”手术导致沈先生神经压迫症状很重,所以平时才会行走跛行、疼痛难忍,沈先生因此长期睡眠不佳,需要止痛药维持才能稍稍缓解。

陈主任综合评估后,发现沈先生的问题仍然在“腰5骶1”,症状与体征完全吻合,理论上两次手术应该能够解决沈先生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却是症状越来越重。

在研究沈先生的核磁共振和CT影像后,发现沈先生的症状确实来自于这一节段的压迫,但“腰5骶1”的椎间盘脱出又不吻合髓核的性质。根据临床经验,陈主任判断沈先生“脱出的髓核”可能是髓核的一部分包绕神经根形成的机化组织,影响了神经的蠕动性。

“这最后一次手术,还你一个好腰!”陈智能主任团队决定接受这一挑战,采用后路改良TLIF技术,在尽可能保留椎板结构的前提下,暴露椎管内神经组织。在暴露椎管时,陈主任发现之前手术切除的椎板分界不清,疤痕充斥整个手术视野,于是采取“从外围包绕孤立疤痕组织”的方式,终于还原了神经的真面目。

清理出的机化组织

和陈主任判断的一样,所谓“脱出的髓核”其实是髓核的一部分包绕神经根形成的机化组织,它既没有弹性,还限制神经的“游走性”。在彻底清除了这一组织,恢复神经的蠕动性后,沈先生的腰很快轻松了。

术后三天,沈先生就可以下地活动了,时隔多年终于实现行走自由。陈先生感叹道:“做了三次手术,这最后一次手终于彻底解决了我的问题!以后一定好好善待自己的腰!”

陈智能主任告诉沈先生,久坐、久站、缺乏锻炼是现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最为常见的病因。不过,椎间盘突出并不可怕,重视日常习惯,早发现,早干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完全可以将椎间盘突出扼杀在萌芽状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X 关闭

辽宁大连17个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时间·2022-03-31    来源·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