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7月10日电(记者张玉洁)记者7月10日从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上了解到,樊锦诗在继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再次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和急需人才培养。会议宣布,一颗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
(资料图)
樊锦诗在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樊锦诗今年85岁。1963年,她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至今已从事敦煌文物事业整整60年,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事业,不仅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而且带领莫高窟人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使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阶段。”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敦煌塑造、成就了我,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各项殊荣远远超出对我个人的表彰,荣誉应该属于敦煌研究院、属于甘肃省、属于中国文物界。”樊锦诗说,“服务敦煌是我终生的夙愿。”
今年,樊锦诗将她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以及个人积蓄共计2000万元捐出。一半已赠予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支持北京大学敦煌学的研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当日,她将另一半捐赠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冰(右)为樊锦诗(左)颁发捐赠证书。新华社记者张睿 摄
会议宣布,一颗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该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的公报认为,樊锦诗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构建了“数字敦煌”和综合保护体系,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
“樊锦诗星”模型及证书。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当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
上一篇:华夏鼎通债券基金分红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华社兰州7月10日电(记者张玉洁)记者7月10日从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
证券时报券中社讯,10日,华夏鼎通债券基金公告称,以7月6日为基准日进
导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挫折,但是我
根据新加坡政府周一公布的数据,在截至2023年3月的财政年度,新加坡的
X 关闭
无醇啤酒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232.7亿美元
“没坐头”到“天天像过年”:“花儿”唱响西北民众生活变化轨迹
抵返人员发现2例初筛阳性 牡丹江开展区域核酸检测
中企承建尼日利亚最大水电站:年内还将实现3台机组发电目标
安徽淮南新增确诊病例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0人
X 关闭
青岛“双创周”发布3770个就业岗位需求 主要涉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上海嘉定体育馆隔离救治点首批新冠病毒感染者顺利“出院”
千里支援显真情 安徽六安捐赠的100余吨新鲜蔬菜抵沪
缉毒英雄蔡晓东烈士安葬仪式在云南西双版纳举行
多方合作推动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